|
政策组合拳引导皮革行业健康发展发表时间:2021-06-03 09:30 长期以来,由于行业分散,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制革企业环保设施简陋,存在乱排乱放等环境问题,使社会上一些不了解行业的人对制革业产生误区和偏见,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认识到皮革行业同大行业轻工行业一样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新审视和定位行业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较为严重的2008年下半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三次深入制革及下游制鞋等皮革企业调研,释放了国家扶持皮革企业的积极信号,给行业的发展以巨大的鼓舞。自此,国家部委先后密集出台制革和引导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国务院常发布的十大调整产业振兴规划中,将皮革产业纳入《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振兴的重点范围,通过扩大内需、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品牌建设、兼并重组、促进产业升级。明确将皮革产业升级纳入政策扶持范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由以往的一味调控转为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 不仅如此,在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将“制革及毛皮加工清洁生产、皮革后整饰新技术开发及关键设备制造、皮革废弃物综合利用;皮革铬鞣废液的循环利用,三价铬污泥综合利用;无灰膨胀(助)剂、无氨脱灰(助)剂、无盐浸酸(助)剂、高吸收铬鞣(助)剂、天然植物鞣剂、水性涂饰(助)剂等高档皮革用功能性化工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等列为鼓励类。 与此同时,市场准入门槛和条件越来越高。除了《产业政策指导目录(2011年本)》在明确限制年加工生皮能力20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和年加工蓝湿皮能力10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淘汰年加工生皮能力5万标张牛皮和年加工蓝湿皮能力3万标张牛皮以下的制革生产线外,一些省甚至率先采取了比国家层面更加严格的准入措施,如浙江省2010年出台的产业指导政策规定,年加工20万张以下的制革企业全部淘汰。制革大省福建省2010年出台政府文件,3万张以下于2010年底前全部关闭;10万张以下2011年前关闭;30万张以下2014年前关闭。全国部分地方已经对于新建项目规模在30万张以下的不允许立项。 产业政策如此,环保政策更加严厉。2011年5月19日,环保部以“2011年第39号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告了2010年符合环保规定的制革企业名单(第1批),全国共24家,被行业称为制革企业环保达标“红名单”。公告称“对于未列入公告的制革企业,各级环保部门暂缓审批其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得提供各类环保专项资金支持、不得受理其上市环保核查申请、不得为其出具任何方面(包括生皮加工贸易)的环保合格、达标或守法证明文件。各省级环保部门和各环保督查中心应加强对制革企业的日常环境执法监管,尤其对未列入公告名单的制革企业要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对于环保违法企业,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处罚。”这意味着“红名单”之外的制革企业只有通过行业核查,符合环保规定,才能进一步谋求发展。而“红名单”也是动态管理,只要出现环保问题,立即由“红”变“黑”。可以预见,将来,制革业特别是不符合环保规定的企业扩大规模、新上项目会越来越难。 而在出口方面,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对我国出口产品来说相当严峻。对我国皮革出口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的,已经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首先,由于经济复苏缓慢,欧美发达国家的传统市场需求减弱,甚至可能出现消费习惯的改变;其次,发展中国家具有较为相似的经济模式,在对发达国家出口下滑后,主要依靠扩展国内需求支撑经济发展。因此我国轻工产品除了在传统出口市场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对新兴市场的开发也遇到了强大阻力。为保护本国劳动力就业,国际专业化分工水平出现退化趋势,为维持本国部分企业的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加剧。 跟其他轻工行业如造纸、酿造等相比,制革行业的整合、重组洗牌才刚刚开始,在引导行业整合、洗牌和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国家部委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其用意很明显,就是扶大压小、扶优扶强。未来,制革企业竞争更加加剧,行业整合、洗牌的结果必然要求产生若干家大而强的制革企业,引领中国制革业由大变强,健康发展。行业内的一些先知先解的制革企业也已开始或正在做好准备。我们相信,经过整合的中国制革业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